查看原文
其他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下篇

鲍甚光 乐艺会 2021-02-27
前言
付费阅读,是乐艺会阅读的有益尝试,一般我们去买一份杂志,只要有自己心仪的文章,十元二十元的杂志,也就爽快地消费了,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也许需要几月乃至几年的打磨,好的藏品分享,也是作者多年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结果,是藏家替我们走过我们走不到的路。所以花费区区一元阅读,真是异常合算之事。欢迎参与阅读,欢迎参与付费阅读供稿。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

鲍甚光古代带钩藏品欣赏下篇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唐代颜师古注解《汉书•匈奴传》中说:“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 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带钩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一直到清代很多文人画上还有体现。材质也是无所不包,从新石器时代发现的玉质带钩到商周以后的金、银、铜、铁、竹、木、牙、角、翡翠、玛瑙、漆、瓷、珐琅等都是用来制作带钩的材料,这其中青铜材质的带钩数量最多


王文在《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一文中说:“ 带钩真正的流行是在战汉时期,这时已发展成了贵族、士族阶层腰间必备的实用饰物,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地位的象征。战汉时期带钩的流行,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兴起影响,但前期带钩的兴起却和胡人的装束有关。战国以前的衣着是上体的“衣”与下体的“裳”分开,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联为一体的“深衣”。这种服饰的变革,受胡人装束的影响很大,胡人多骑射、善奔袭,华夏族的那种上衣下裳组合显然不适合这些民族地区的生活,类似下裳的裤子在这些地区反而比较流行,这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形式正迎合了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想要奋发图强的思想。“礼崩乐坏”各国之间战争频发,便捷的衣着显然也是取得胜利的一种方式,这种胡人装束的借鉴成为了一种必然。受“礼崩乐坏”影响,各诸侯国之间也急需一种安抚民政的思想来解决上下等级之间的矛盾,儒家的思想正迎合了这时期的统治需求。儒家认为尊卑有序、贵贱有别这都是天授,只能认命,当然衣着方面也要有区分才能更好体现,因此借鉴胡人上衣下裤的那种“深衣”装束开始在贵族、士人之间流行。在儒家来说,这就是“天授”思想的一种体现,他们认为这种“深衣”装束才能更好的体现出统治阶层的尊贵,这一切才更合乎“礼”。


胡人装束中这种带与钩的组合形式,因使用方法十分便于战国以前华夏族的那种绅带束腰形式,再加上这种束腰也易于系挂佩饰显示身份,因此在战汉之际很快从上层阶层流行开来,扣系革带的带钩也亦随之大量出现并演变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带钩的材料有玉质的、金银的、青铜的、铁的。工艺制作除雕镂花纹外,有的在青铜上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铜或银上鎏金,有的在铜、铁上错金嵌银,即金银错工艺。


带钩是古人衣服上的带扣,不仅为日常生活所需,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能呈现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考证价值。带钩文化源远流长,从良渚文化发现玉带钩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繁盛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直到魏晋时期带钩使用逐渐衰落。带钩历经千年,材质有玉带钩到纯银、纯金,青铜等;工艺从金镶玉、错金错银,有琉璃、松石、宝石镶嵌;带钩形态更是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有华夏文化的祖先,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有羽人竞渡的豪迈,有《山海经》里的神话传说,有古代圣兽、饕餮,有龙生九子,有朱雀玄武。


下面选取国内带钩收藏大家鲍甚光先生藏品若干,供大家欣赏学习。借此希望推广带钩文化,研究带钩内涵。



鲍甚光古代带钩藏品欣赏之三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Preview the first 31% of the content for free.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